近些年來,隨著流量成本漸成負擔,要想從淘寶店中撈第一桶金已非易事,一種依附于微博、微信等社交平臺的銷售渠道應運而生,被統稱為“微商”,日前頗有淘寶當年掀起的開店潮的勁頭。
什么是微商?
微商是指通過微信、微博、APP等開展移動電商的商人,簡稱為Micronet,利用社會化媒體的社交網絡,開展一系列電商活動。目前全球正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從傳統的PC電商轉向移動電商,而移動電商最重要的代表就是微商。
微商是一門好生意嗎?
采訪中,本刊記者發現,這種基于粉絲經濟的微商有的做得風生水起,有的則生意清淡。尤其在中國相關法律尚待完善的前提下,買家、賣家都不得不提防著做交易。
耗時耗力
“80后”小許在美國定居,近日在接受本刊記者視頻采訪時,聊起了這份傳說中“不出一分本錢卻輕松入萬”的生意經。
“說是不出一分本錢,但是耗費的精力和時間卻是巨大的。”小許的初衷很簡單,“我是兩年前移居美國的,趕上國內移動互聯網慢慢發展起來,就想試試在這個平臺上做海外代購,掙點外快。”
在小許眼中,移動互聯網時代是大勢所趨。“而微信是擁有國內最多用戶的移動社交工具,那么利用這個平臺也是最好的,有信任感、工作時間自由等都是優勢。”
說干就干,小許在微信上注冊了個新賬號,“一開始用私人賬號發過幾次代購的消息,但是有些朋友說每天被刷屏很反感,所以索性就重新開號,有需要的就加為好友。”
小許回憶這兩年的微商之路,說道:“剛開始都是朋友互相介紹,口口相傳。后來,自己在發產品信息的時候,配上‘買家秀’的圖片,吸引更多的顧客,這些買家當然也會有所優惠,算是個互利互惠的方式。一旦顧客多了,口碑做出來了,就會有其他顧客主動來加了。”
“我的顧客大部分是年輕小姑娘,我要從她們的需求和心理考慮,不僅僅是賣的產品要契合,而且在措辭上特別有講究,經常用些流行語拉近距離。”
在采訪中,本刊記者發現越來越多的人在移動社交發展漸趨成熟的環境下,躋身微商的隊伍。但是,并不是每個微商都能月入過萬的。小許認為,這與個人投入的精力有關。“雖然一開始我是抱著試試的想法,現在就是完全投入其中。自己包攬了掃貨、拍照發文、打包發貨、客服等一條龍服務,非常累。”
小許說:“因為我在美國,而顧客幾乎都是在中國,十幾個小時的時差導致睡眠不足。我既要在美國搶著掃貨,又要跟著北京時間和顧客交流,遇到一些奇葩顧客就更累了。尤其最近,美國和中國的節日都很密集,從雙十一到感恩節,緊接著是雙十二到圣誕節、元旦,我也趁機發了很多貨,算是一年里的忙季。”
“我認為,好的微商要有足夠的好友數量,要有好的態度、好的產品。其實,微商多了,定位相似、產品重復的店家很多,要想辦法讓買家到你這兒來買產品。”
奢侈品最賺
小許發現,客戶多是白領階層,海外代購看重品牌,尤其是中高檔的,自用、送人都體面。“這就給我的代購產品確立了方向,挑選中高檔產品,大部分是服飾箱包類。有些顧客也會跟我提意見,告訴我他們想要什么品牌,我再去店里買。”
小許說:“很多專柜店跑久了,都和店員熟識了,也積累了很多會員卡,商店有折扣優惠活動或者新品上市的時候,會及時給我消息。”
如今,代購行業的盈利日漸透明,售價較高的商品往往收取代購費,一般是代購商品購入價的10%-15%。小許向記者透露,“我的價格都是明碼標價的,會寫明代購公式:商品價格*0.9(假設專柜活動9折)*1.089(8.9%消費稅)*1.12(12%代購費)*6.25(當期匯率)+國際郵費,到了國內可以選擇到付快遞。當然,最后會像實體店那樣,取個吉利數字,有些經常光顧的朋友還會再打折扣。”
奢侈品包的代購被小許認為是最賺錢的,“賣出一個大牌包跟賣出一個面膜肯定不一樣。據說,從法國代購的LV的包,加上代購費都能比國內便宜3000元左右。
要是能碰見一個顧客買售價上萬的包,那就賺翻了。”小許興奮地說。
最怕壓貨
在微商團中,海外留學生占了很大一部分。“本來覺得過年回家,應該給親戚朋友帶點東西,沒想到,越來越多的朋友讓我帶點兒東西,我就想著何不兼職做代購,全當勤工儉學了。”在日本留學的小高告訴記者:“跟隨日劇賣的明星同款非?;鸨?。”
“不過我也不是完全投入,所以收入效益一般。做生意最怕壓貨,壓貨就意味著現金難周轉。比如,我做護膚品和藥品的代購,遇上打折就一次性買很多,然后放在朋友圈里賣,一旦賣不出去損失就很大。”小高無奈地說道。
“最近日元貶值,去日本的代購商越來越多,自己的生意也有些影響。有一次自己屯了3瓶精華液,一共差不多4萬多日幣,但一瓶都沒有賣出去,只好自己用和送人了,等于是虧了。”小高告訴記者,有了這次教訓,她就改變銷售策略,有人訂貨交了訂金再去采購。
小高表示,“這也是有風險的,貨如果選得不好,客戶會覺得被坑了,但這些客戶又往往都是熟人、朋友,情況就比較尷尬。”
小高向記者透露,雖然投入的精力和時間不多,但是利潤可期,自從做了微商之后,自己能夠獨立解決生活費的問題了。
那么,按上面所說的,微商要怎么樣做朋友圈營銷呢?
做微商要掌握哪些技藝與方法呢?
方程式一、定位
營銷的第一重點就是定位,做微商期實就是做個人的信用品牌,所以我們必須清楚自已的定位。你賣的是什么產品或是你提供什么樣的報務,你的客戶是誰?你的客戶有哪些的痛點?你的核心賣點是什么?別人為什么要買你的產品等等?只有你的定位越精準,你的客戶群體才精準,這樣的客戶轉化率才高,客戶不在于多,而在于精準。
方程式二、提供價值
別人為什么要關注你?你能給別人帶來什么樣的價值。你可以幫別人成長,可以分享好玩的、好吃的給別人,讓別人開心,你可以教別人賺錢,可以幫助別人解決問題等等,這都是價值的。價值分為有形的與無形的,只要是對別人有用的就可以了,就像你分享在朋友圈里的廣告一樣,因為這個產品是可以幫到別人的,也許別人通過了你,了解了微商并且加入微商賺錢了,這都是價值,不分大小,只要是能幫助到別人就可以了。
方程式三、講故事
從古至今流傳最久遠的,一定是各種各樣的故事,你可以將你的產品融入到你的故事中,這樣也有利于產品的傳播,同時也可以快速的建立起品牌的知名度。因為大家都喜好看故事,從故事中可能會看到自已的影子,這種場景化的帶入是一切的營銷所做不到的。
方程式四、分享生活
我看到很多的朋友圈,整天都是在刷屏都是產品廣告,沒有一點自已的手活場景在里面,別人之所以相信你,首先是相信你這個人,而后才是這個產品,你只有盡量多的分享出你生活中有趣的事,亮點,讓別人可以感覺到你的溫度,而不是面對一堆冷冰冰的廣告。
也可以分享一些你做微商的感悟與心得,同時你發一些你每天與客戶交流的一些記錄、發貨的記錄呀等等 ,可以是圖片,也可以是視頻,就是盡可能的是讓別人去了解你,只有了解你才會信任你,只有信任了你才會有成交的機會。
方程式五、分享
越分享、越成長,只有你幫助的人越多,你才會越成功?,F在的社會已經告別了單打獨斗的時間,做微商一定要多走出去與別人交流,只有分享、交流才能碰撞出更多的機會。分享除了可以幫你交到更多的朋友,也可以達成更多的合作機會。因為人脈就是機會,機會就是錢脈。
方程式六、活動
你要盡可能多舉行各種各樣的活動,未來的的商業模式一定是游戲化思維,小米之所以能成功就是因為它用的是游戲化思維,讓客戶參與到你的產品與活動中來,一起來設計活動、產品、讓客戶有參與感,這樣的效果才是最好的,大家都玩到一起去了,在她需要同類產品的時候,你說她不來你這里買產品嗎?
微商的法律風險
微信低門檻、低成本,吸引越來越多人將朋友圈變成生意圈,那么微信營銷這塊蛋糕真的好做嗎?
記者了解到,在微信上開店很方便,只需注冊一個賬號即可,好友添加也不是實名制,大部分從事代購的人都沒有營業執照,很難確定責任主體,因此也很難監管。店家真實信息不全,收款后是否發貨、貨品售后服務等不確定因素都增加了消費風險,同時也是對微商信用的一種考驗。
由于微信營銷機制目前尚不成熟和完善,“微信網店”交易僅依托于買賣雙方是否存在道德誠信,商品真偽沒有切實的保障,消費者一旦購買到假冒偽劣產品,或遭遇退換貨糾紛,很難取證維權。
記者在微信查找公眾號中輸入“代購”二字,出現的代購商都是微信認證的公眾號。在微信簽名里,很多代購商都標明了“保證正品”字樣,也有一些代購商會說明自己的商品是A貨或超高仿。
小許向記者坦言:“我曾經接到一條合作微信,幫其他店家代銷,但是他家的產品明明就是高仿貨,卻偏偏要求我寫正品。我對客戶的承諾是,價格不一定是最低的,但是產品一定是正品。信譽是一定要有的,所以我拒絕了這次合作,但我不清楚會不會有其他的微商合作欺騙消費者。”
小高表示,高仿貨在網店里非常多。雖然很多帖子都在分享辨別假貨的方法,但是上有政策下有對策。“條形碼能掃價格,但是現在很多人自己建立網站也能掃條形碼,如果從國外直接拿貨,條形碼卻不一定能掃得出來。另外,很多店主通過發布代購商品的小票或在實體店拍攝的照片來進行驗證,但是因為圖片往往沒有水印,極易被盜用。”在小高看來,除了朋友間的信任和賣家的良心,并沒有什么能解決的方法。
此前,微信平臺曾封殺那些涉嫌“過度營銷破壞用戶體驗的行為”,以保護微信用戶的使用體驗和良好氛圍,令不少微商慌了神,“一被封號,以前的關系都丟掉了,需要重新積累客源”。
應對“封殺令”,小許自創出了“諜碼”以規避風險。掩護之下,代購生意仍舊紅火。“我會給客戶發一張明碼密碼對照表,然后用密碼交流,客戶根據對照表也能明白我的意思。封號的傳言每隔一段時間就會有,所以還是小心為妙。”
雖然朋友圈中的信任關系讓海外代購多了一層保障,但是其中對于賣家和買家都潛藏著一系列法律風險。
2014年8月,海關總署《關于跨境貿易電子商務進出境貨物、物品有關監管事宜的公告》正式實施,將對從事跨境電子商務的企業和個人進行監管,讓“海淘”有法可依,流行于微信朋友圈的代購行為,未來如未納入監管可被視為走私,遭舉報后或將受處罰。
廣東卓建律師事務所律師任果接受采訪時表示,對于賣方主要存在三個法律風險,一是偷稅漏稅與被認定為走私的風險,二是違禁物品入關的風險,三是假貨侵犯注冊商標權。而對于買家而言,最大的風險在于維權難。他提醒消費者,“應保存好與經營者之間的留言記錄,從而保障證據的完備。”